東莒景點-東莒鴻景山莊

東犬燈塔
東犬燈塔又名東莒燈塔,清朝因鴉片戰爭失利,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沿海通商,為便於辦別福州方位,於同治年間應英人要求興建燈塔,東莒燈塔造建於清同治11年(西元1872年)。東犬燈塔於民國77年被內政部評定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。是台灣第一座使用花崗岩建造的燈塔,燈塔的高度約19.5公尺,光源經過蚌型水晶透鏡折射後,光程可遠達16.7浬(約31公里)。
猛澳沙灘
猛澳沙灘由於東莒位在閩江口,閩江的河沙流到東莒,經年累月在猛澳港邊堆積成為一座沙質細白、廣闊平坦的優質沙灘。遊客對東莒的第一印象就是猛澳港邊的猛沃沙灘,猛澳沙灘景觀多變,傍晚夕陽西下晚霞相映;夜間閃閃發光的渦鞭毛藻將沙灘妝點成星光雲河。猛澳沙灘夜裡常會有星光閃閃的微生物,晚上的猛澳港遊客可以在沙灘上「踩星沙」,也是東莒夜遊的最佳選擇。
福正沙灘
福正沙灘有馬祖地區少見的砂岸地質景觀,細軟潔白的砂粒,在此可以體驗踏浪採蛤的地方。福正沙灘同時也是馬祖花蛤的產地,潮間帶生態非常豐富,又有「東莒的冰箱」美譽,花蛤盛產於夏天,只要徒手挖就有收穫。當地人常說:「冬大埔,夏福正。」就是指過去的居民隨著季節不同而往返遷移於這兩個村落之間。
福正聚落
福正聚落位於「東犬燈塔」的山腳下,村前有一片美麗的海灣福正沙灘,聚落背山面海而築,為馬祖地區古老的漁村之一。東莒當地俗諺:「夏福正,東大埔」,由於大埔村位於南端,冬季時恰可抵禦東北風,而夏日吹西南風,東莒島北端的福正村最適人居,讓早期的東莒島民,就如同諺語所說,隨季節往返兩村港澳捕魚。還有仍默默守護村莊的白馬尊王廟,卻是馬祖傳統聚落獨具的人文氣息。
大埔聚落
大埔原名「大浦」,福州話「浦」為小港灣之意。東莒附近海域早期以盛產黃魚、鯧魚、帶魚,澳口面南有天然港灣山明水秀;聚落之「對面山」又稱「樓仔頂」大埔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,東莒居民則順應季風變化改便漁作澳口,因此就有「夏福正,冬大埔」的居住慣例。昔日的大埔,是一座人丁興旺的大漁村,村內蓋有一座白馬尊王廟,迄今170餘年的歷史。
大埔石刻
大埔石刻在民國42年被國軍發現,民國七十七年經內政部評定,列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。刻文上記載:『萬曆彊梧,大荒落地,臘後挾日,宣州沈君有,容獲生倭69名於東沙之山,不傷一卒,閩人董應舉題此。』計41字。大埔石刻記載著名將沈有容輝煌的戰功,當地民眾更口耳相傳,大埔石刻本身就是一藏寶圖,如果能破解字裡行間的暗示,就可以找到隱藏在東莒島某處的寶藏。
神祕小海灣
神祕小海灣位於福正聚落通往大埔聚落途中的澳口,位在福正村南面。一眼望去海灣的海蝕柱與海蝕溝,傳說呂洞賓與何仙姑相約在此得道的浪漫故事,又名「呂何崖」。平台右下方,有一平衡岩,傳說是玉帝的玉璽,為了鎮住呂何二仙所擺放,往平台右方遠眺山稜線,又酷似一隻石獅看守玉璽,石獅下方海平面上有一尖銳之海蝕柱,漲潮時像一隻鯊魚,退潮時又像一隻犀牛與石獅緊緊相伴。
魚路古道
大埔「魚路古道」擁有百年的歷史又稱「下底路」, 魚路古道原有兩個出口,從大埔出發直走可以抵達大坪村,在曬魚場處拐個彎經過「埔座」可通往猛澳港。「魚路古道」在東莒社區發展協會與東莒國小的合作下,重新整理並開闢為生態公園。古道的生態豐富,有候鳥、蝴蝶、原生植物,每年的9月份古道可看見紅花石蒜開滿小徑;10月份可以品嚐「柘果」;11月份有一叢叢黃色的小油菊。